(创业故事) 刘彦军和同得利的故事

刘彦军是典型的北方汉子,身型魁梧、性格豪爽。说起刘彦军,您或许不熟悉,但说起同得利餐饮集团(以下简称同得利),您一定不会陌生。对乌海人来讲,有着20年历史的同得利犹如北京的全聚德一样,它不再仅仅是一家餐馆,而成为城市的一张名片,刘彦军正是同得利餐饮集团的创办人。见到刘彦军之前,记者想象中的他是一位两鬓斑白的老人,没想到他只有41岁,这让记者心中多了一份敬意。

说起创业经历,刘彦军打趣地说,炒勺和毛笔是他生命中两样重要的东西,正是这两样东西成就了他的事业。两样不相干的东西如何在刘彦军的事业中变成了和谐统一体?让我们在他的讲述中去寻找答案……

500元起家创业

百折不挠成就事业

同得利的故事得从20年前讲起。当时,我家的生活条件不好。1989年,为了改变生活,我和妻子在桌子山街租了间50多平米的门脸房开起了小饭馆。我当厨师,妻子当服务员。那时,我们只有500多元钱,交了房租后,所剩已寥寥无几,甚至连买餐具的钱都不够。我们东拼西借,才凑了一些餐具。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同得利饭馆开业了。那时,咱年轻又没经验,干这一行全凭在实践中摸索。我觉得做买卖跟做人是一个道理,只有以诚待客才能赢得顾客的认可。所以,从饭馆一开张,我就把“让顾客得到实惠”作为经营的基本宗旨,菜要实惠、价格也要实惠,这也是我给饭馆起名“同得利”的原因。餐饮行业是一个竞争非常激烈的行业,尤其对于刚刚起步的小餐馆而言,生存的压力更大。咱当时资金缺乏,没有过多的钱投资装修,但我想“硬的不行来软的”,把服务抓上去。那时,我们会为顾客免费送上热毛巾和小米粥。正是这种经营理念为同得利后来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刘彦军是个实在人,所以在经营上也实在,实在成了同得利的“性格”。实在的“性格”让同得利很快便有了很高的人气,人多了,生意红火了,刘彦军开始盘算着将事业做大做强。从1989年到1998年,同得利开了许多分店。步子过快,就容易摔跤。刘彦军告诉记者,后来,由于经营出现问题,部分分店倒闭,他曾在两个月内赔掉20多万元。刘彦军是个乐观的人,在他看来,困难是促进企业发展的动力。为了学习外地餐饮行业的先进经营理念,他只身南下广州,一去就是两年。两年后,他重整旗鼓,再次在乌海餐饮行业掀起一股“同得利”热,现在被许多人熟知的同得利风味饺子楼、西湖宾馆就是在那时办起来的。

听到这里,许多读者一定要说跑题了。刚才,你不是说刘彦军既好“勺把子”,又好“笔杆子”吗?文章中怎么没见“笔杆子”呢?您甭急,接着咱就听他讲讲“笔杆子”的故事。

大胆创新

迎来事业新飞跃

我打小就喜欢书法。随着年纪的增长,这种喜爱有增无减,可以说对书法的热爱到了痴迷的地步。2006年,我在人民路开办了漠海画廊,目的有两个:一来是给喜欢字画的朋友提供了一个交流的场所;二来是让更多外地人知道乌海也是书法之乡,让乌海人的作品被更多人认识。

说起对书法的热爱,刘彦军还给记者讲了一个关于他的趣事。一次,从外地来了一位知名的书法家,为了向这位书法家取经,他半个月没回家,一直陪着那位书法家住在宾馆里。了解刘彦军的人知道,他是不想错过这次难得的学习机会。从他办公室的布置,记者也深深体会到了他所说的“热爱”,办公室的墙上挂满了字画。

书法和餐饮原是两样不相干的东西,但刘彦军却将两样东西奇迹般地揉和在了一起。记者采访他时,他正忙着同得利私房菜馆重新开张的事情。当记者走进重新装修后的同得利私房菜馆时,被眼前的一切弄迷糊了。别的饭店让你第一眼看到的不是各类菜品,就是餐桌,总之是和吃离不开的东西。但这里不一样,你走进去会有种错觉,它不像餐厅,倒像是书房。首先印入你眼帘的是一套仿制的明清桌椅,桌上放着文房四宝,看着在盛着清水的笔洗里游弋的小金鱼,你会顿生一种悠闲自在的感觉。除了仿制的明清桌椅,大堂内摆放的各种瓷器和悬挂的字画也足以让你驻足。在这里没有大餐厅,只有一个个雅间,而且每个雅间都是以国内书法名家的斋号命名的。刘彦军说,他想改变饭店给人的喧哗吵闹的印象,他要把这里变成一个享受美的地方。看到这里,记者突然想起了刘彦军曾跟记者说起过的一句话:他要将饮食文化和书法文化相结合,让人们在品尝美食的同时,感受中国书法文化的美,让两种美结合在一起。刘彦军告诉记者,他不是在做秀,而是一个热爱饮食文化和书法文化的人在进行着揉和两种文化的尝试。

记者采访结束时正是中午,尽管菜馆还处于试营业阶段,但已是来客不断。从红火的生意不难看出,刘彦军的大胆尝试已经成功了。 (闫琪)

最新评论

2009-3-18 09:17
拉灯
˿2 Ķ1560 ظ0

Ķ

ƼƵ

а

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