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年,乌海苏绣之惑 - 刘芸

来自: 内蒙古日报 收藏 分享 邀请

  乌海,作为内蒙古西部的一座城市,与相隔万里的苏州,竟然也被苏绣的根根蚕丝绣出了千丝万缕的关系。

  “苏绣里面孕育的文化可多了,从古能绣到今,从今能绣到未来。”刘芸学了将近二十年苏绣,她把苏绣带到乌海,经历并见证了苏绣在乌海的发展。

获奖作品《飞天》

  苏绣的历史悠久,据有关史料记载,自宋代以后,苏州刺绣之技十分兴盛,工艺也日臻成熟。当时不仅有以刺绣为生的,而且富家闺秀也往往以此消遣时日,陶冶性情,所谓“民间绣”、“闺阁绣”、“宫廷绣”的名称也由此而来。清代苏绣更是盛况空前,苏州被称为“绣市”而扬名四海。当时针法之多,应用之广,莫不超过前朝,山水、亭台、花鸟、人物,无所不能,无所不工。加上宫廷的大量需要,豪华富丽的绣品层出不穷。山水能分远近之趣;楼阁具现深邃之体;人物能有瞻眺生动之情;花鸟能报绰约亲昵之态……一幅幅妙趣横生的场景,在针线的错落中,在布帛上摇曳生姿。

  “苏绣里面孕育的文化可多了,从古能绣到今,从今能绣到未来。起初爱好,现在到了痴迷,有的时候一幅作品通宵达旦毫不夸张,好几次就头晕眼花,下午五点吃早点是经常的事。实际上苏绣说深它很深,远远流传在三千多年前,苏绣针法灵活,从你哇一声落地绣到一百岁都学不完所有的针法。从我的内心来说,特别的崇拜苏绣,这种心态学出来(绣出来)是活的,绣出来的字能跳舞,绣出来的动物都能和你说话,因为你用了情,用了神,灵魂就绣进去了,绣进去以后,东西就栩栩如生,这就是为啥我这次展的作品能被都拿走。”这是刘芸学了将近二十年苏绣的领悟,她把苏绣带到乌海,经历并见证了苏绣在乌海的发展。

  

  千里苏绣一线牵

  乌海,作为内蒙古西部的一座城市,与相隔万里的苏州,竟然也被苏绣的根根蚕丝绣出了千丝万缕的关系。

  刘芸,土生土长的乌海人,自小就对刺绣有着浓厚的兴趣,那时候在乌海的刺绣仅限于用撑子(两个一大一小的圆形木圈,将布抻展、固定), 于是刘芸便和周围的大人学习绣个花草、动物,从小就展露了对刺绣的天赋与热爱。

  1992年,刘芸终于实现了去了苏州学习苏绣的愿望。“因为周围的人都绣不过我,就觉得自己可牛了,所以就要去苏州看看,看看苏绣到底和我的绣有什么区别,结果去了发现我啥也不是。”刘芸说,当时在苏州呆了二十多天,单单就是看苏绣大师们的针法是怎么走,而这针法的背后便是手法,在乌海绣了多年的刘芸便从苏州带回来苏绣专用的画架与布,开始改变自己的刺绣手法,这一改便是改了两三年,同时也为今后的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每年刘芸都要去苏州进行学习潜修,经过不懈的努力,刘芸绣出来栩栩如生的虎,在苏州商品大展时荣获苏州苏协会颁发的优秀奖,这也证明了刘芸的努力以及苏绣对刘芸的认可,也给了刘芸通向苏绣毕业的一张通行证,当然也是乌海能够拥有正宗苏绣的资格证。

  在乌海市举办的几次展会上,刘芸每次出展的作品都会在现场直接被拍下买走,虽然被拍走的作品一般情况下不会再绣第二次,但是刘芸心里还是很高兴,至少有人能够看出苏绣的出彩之处,也证明了苏绣在乌海的发展是正确的。

  

  乌海苏绣17年

  “苏州人说,除了苏州的苏绣,其它地方就没有真苏绣。我听了就不高兴,在我有生之年,我把乌海人都教会(苏绣),让苏绣发展在乌海。”这是刘芸想要让苏绣留在乌海的初衷。

  1995年,刘芸开始在乌海招收苏绣学员并且建立自己的苏绣工厂,这也是苏绣进入乌海迈出的第一步,但让刘芸没有想到的是,学的人很多,这让她看到了苏绣在乌海的希望。

  “跟我学的人都很认真,有的人在工作,就做业余的爱好,那个痴迷的劲儿有时候让我也很无奈,绣着绣着就到了凌晨一两点钟,我就得想着法的告诉他们特别晚了,该回家了。”刘芸告诉记者,虽然有时候挺无奈,但是每培养出来一个人,心里的喜悦都无以言表,至少又有一个人会用真正的苏绣手法、针法去绣东西,他们懂得什么是真正的苏绣。

  就是现在,自己工厂中的绣娘,也有从1995年开始到现在一直在学习,“苏州订货,我给他们做货,这样学员饿不着,因为有些人是指它为生的。”刘芸表示,自己的工厂解决了一些学员的生计问题,即保证了他们的生活,也让他们能够继续学习下去。

  作为把苏绣带入乌海的第一人,刘芸见证了乌海的苏绣发展,她说,目前乌海的苏绣还处于初期阶段,庆幸的是Govern-ment开始大力扶持这些民间工艺。虽然目前乌海的苏绣比较少,但是良莠不齐的情况也有,原因是苏绣并没有真正的在乌海打开。

  刘芸告诉记者,曾经店里来过一个客人,一进店便问:“我来看看什么是苏绣,我们家书房挺大的,是不书房挂的就是苏绣。”这一句话,让刘芸意识到,想要发展苏绣必须让乌海人了解什么是苏绣,让乌海人明白一幅幅栩栩如生的苏绣背后是千年厚重的文化,是值得细细鉴赏的精品。

  “苏绣在建国初期,还有大师级的,有一万六千多人。去年统计,仅存六千多人,还有已经绣不了的。”刘芸告诉记者。

  面对苏绣老龄化的现状,刘芸积极招收年轻学员,目前刘芸的学员有二十多人,其中最小的年仅九岁,刘芸对这些学员很是珍惜,“只要你有兴趣,有的我都不会收你学费,只要你认真学。”刘芸说,目的是想要更多的人把真正的苏绣传承下去,同时也会遍地开花,让更多人了解苏绣,喜欢苏绣,这样乌海才能把苏绣的市场打开。

  “我们艺人不是谁的包袱,反而可以给社会创造不一样的财富。因为艺人的表现手法多样,书法、绘画、雕刻、刺绣等等,能够把乌海的每一个角落都表现出来,像苏绣,如果大家都了解,开一百家,一千家店,只要是真的苏绣,乌海就真的打开了。”经过十几年的努力,刘芸却有无限的感慨,“乌海没有苏绣,我给带进来,我培训招生推广,我第一市场在乌海建苏绣行,第一个在乌海办苏绣培训班,让人知道什么是真的苏绣。但是有的(现象)不以我的意愿为转移。”

  忽然来袭的落寞

  对于现在出现的很多所谓的“苏绣”,刘芸病了很久。这是心病,自己心中最虔诚的东西,被破坏,落到谁身上心里都会有个结。

  “苏绣本身的涵义被破坏了,挣钱也挣不了多少,因为假的价钱不会很高。价钱相当低,一是扰乱了市场,二是破坏了苏绣的本来面目,苏绣虽分中高低,但是也必须是以苏绣的手法绣出来的。很多人都是打着苏绣的名义卖宁夏绣、京绣等,它的针法,出来的效果与苏绣都不一样。”刘芸对这样的现状很气愤,她告诉记者,在苏州有很多刺绣的店,都会打着刺绣批发店,或者新工艺刺绣的名号,这样包括苏绣在内的各种绣品都可以出售。

  面对所谓的“苏绣”,刘芸苦心经营了十多年的苏绣,忽然遭到了质疑。有一次,一位顾客到了刘芸的店里看了一圈后,没有任何咨询就问刘芸:“你家店里是不是都是机绣?都是从外地进货来的?没有手工绣?”也没有给刘芸任何解释的机会。这件事情对刘芸来说,是最大的打击。

  据刘芸说,之前自己有两个店做苏绣,虽然乌海没有大单,但是小画卖的挺多,但是现在本地订单几乎为零,也等于在乌海的发展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你说你在乌海买了个苏绣,别人来你家一看,不是真的苏绣,就给别人一个印象,那就是乌海没有真正的苏绣,都是假的。”

  面对这样的现状,刘芸并没有退缩,她向来到店里的顾客讲解手绣和机绣的区别,讲解如何辨别苏绣与其它绣法,“苏绣立体、高贵、典雅,针法讲究细、腻、密、平、整、齐、匀。最重要的是过渡色,颜色艳而不燥,但是里面内容越看越有,有光感,能够透视立体感。”刘芸告诉记者如何辨识苏绣的方法。

  “我是中国人,我是乌海人,我爱我的民族传统文化。我现在保留下来的学员,我要让他们绣乌海,绣内蒙,绣蒙族风格。我知道绣出来可能没人要。一部分的工人,生活能过得去,绣也挺好,就给我绣内蒙、绣乌海,我给你工资,其余的绣苏州订单,绣订单挣的钱多。”刘芸表示,苏绣是三千年传承下来的东西,如果就这样在乌海流失了,作为苏绣的传人,在良心和道义上都说不过去。

  刘芸还深深的记得2011年乌海第一场雪后,有一对年过七十的夫妻,骑着三轮车来到自己的店,很是激动,他们说:“我多少年了,就想看看苏绣,年轻的时候去过苏州,买了一副苏绣,现在去不了了,就想看看苏绣,好在乌海有苏绣了。”这话很让刘芸触动。

  当然,刘芸也想过放弃,放弃后在苏州发展,不仅环境好,而且可以让自己继续深造,那里对她来说,没有纷扰,只有一份安宁。但是她不想放弃任何可以让苏绣在乌海发展起来的机会。因为老师曾经说过,在北京以北,在内蒙,能够把脸部表情绣的很生动的只有刘芸一人,工艺达到二级的也只有刘芸,“你可以现场要求,我现在就可以绣,你也可以随时抽查,都是我一针一针绣出来的。”拥有20年苏绣生涯的刘芸对自己的技术很是自信。

  刘芸想,苏绣作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国家提名要保护传承的文化。而面对乌海苏绣手工业发展前景的诱惑与发展中所产生的困惑,就要在初期的时候,摆正方向扎扎实实的走下去,让乌海人都了解真正的苏绣,让苏绣的蕴涵真正浸润乌海而走向全国。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引用  狮城浪子    2012-11-12 23:07
刘芸老师的苏绣,算是乌海的No.1了

查看全部评论(1)

2012-11-7 17:11
拉灯
˿2 Ķ2963 ظ1

Ķ

ƼƵ

а

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