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艺人从艺路上的执着

原作者: 强建国 来自: 乌海日报 收藏 分享 邀请

民间艺人从艺路上的执着
文图:强建国

    在日前举行的我市首届民间手工艺术品展销会上,诗情画意的十字绣、形象逼真的苏绣、异趣横生的石画以及妙手生花的烫画等20多个品种2000多件作品,让参观者目不暇接、流连忘返。这些艺术作品大多出自残疾人、下岗失业人员、退休人员、自主创业者或农民工之手。当记者走近这些技艺高超的民间艺人,发现他们每一个人的从艺路上都有让人感动的故事。



张义:追梦之路永不放弃

点击查看原图

    认识张义的都说他有才,学东西很快,干啥都能干出名堂来。当过建筑工、水暖工、电工、车工,摆过地摊,甚至还从事过动植物标本制作……在20多年里,到底做过多少份工作,连他自己也记不清楚了。其间,他尽管遇到过不少坎坷,但追求艺术的梦想始终没有放弃。
    张义从小就喜欢画画,能到一所美术院校深造,然后背着画夹做个自由自在的“云游”画家曾是他的梦想。可生活的现实,让一切变为了泡影……1989年初中毕业后,由于家境贫寒,他早早就步入社会,赚钱养家。1992年9月,他开始在原市工具厂上班,学习车工技术。业余时间,别的同事爱在一起吃饭、喝酒,可张义却喜欢在家画画。为此,他从宿舍搬了出来,租房子单独住。那时候每月只有不到300元工资,张义省吃俭用攒了1000多元后,全部买成了和美术有关的书籍。那几年,除了工作外,张义把每天的大多数时间都用来画画。
    1990年,张义在逛旧书摊时,无意间淘到一本旧书——《古典家具烫烙》,这本书使他与烙画结缘。此后,他在工作之余自学烙画。选材料、改造烙铁,几经“鼓捣”,到1993年,他竟然无师自通能创作作品了。头两幅比较成功的作品是关公图和岳飞图,送到画廊寄卖后的第二天,便有人以600元的价格买走。当时,600元相当于他两个月的工资,这让张义信心大增,干劲儿十足。
    不安于现状的张义1994年从单位办理停薪留职后开始自己创业。此后5年,他当过水暖工,卖过摩托车,还当了一段时间的电工。尽管创业之路非常艰辛,但他每天一回家,就会拿起烙铁“画”上几笔。
    1999年,他用多年的积蓄在海勃湾花鸟市场内开店专营烙画,但店里的生意却不怎么好,问的人多,买的人少。张义苦笑着说:“当时,我都不敢要高价,即便如此,买的人还是寥寥无几。”为了卖画,他蹬着三轮车上街“打游击”,可依旧是买的人少。一次,一位顾客看上一幅烙画,他要价260元,可顾客只给30元。“我记得是幅《海的女儿》,我烙这幅画花了两个星期的时间,30元钱刚够木板的钱。”张义说。虽然门庭冷落,生意难以为继,但他总觉得这是个朝阳产业,生意会慢慢好起来。为了维持烙画店经营,张义甚至干起了他从未接触过的电工,本想着通过承包农区电网改造工程能挣些钱,没想到一年半下来,还赔了1.5万元。
    为了能继续从事烙画研究,2001年年初,张义关了自己的烙画店,和一位开剪纸店的民间艺人合伙开了一家工艺品店。不过,工艺品店的生意时好时坏,每月的收入根本不够养家。即使这样,张义并没有放弃烙画,反而思考着如何才能创新。2006年,在北京参加工艺品展览时发现现场一位老艺术家在宣纸上烙画,这样张义有了用宣纸烙画的想法。回到乌海后,他立即开始试验,烙铁不合适,他改,纸不行,他换,终于,经过半年的试验,有一种特殊的宣纸特别适合做烙画。宣纸烙画的成功让张义认为他的春天就要到来了,不过,对于这样的新产品,还是少人问津。这一年,工艺品店进入了经营最困难的时期,每天的收入根本不够维持日常开销。于是,他又捡起了电工手艺,给饭店维修电路、安装灯箱、安装空调,靠打零工的收入维持店里的开销。为了增加收入,张义甚至每天爬到18米高的电杆上安装高压电线。张义说:“最困难的时候兜里连吃饭钱都快没了,每天只能吃馒头、咸菜充饥。”
    虽然2007年迫不得已关掉了工艺品店,在海勃湾奇石街开店卖起了石头,但张义仍然没有放下他的梦想,一有闲暇时间,他就会用烙铁“画”上几笔。“为了烙画,我经历了这么多困难,哪能说放弃就放弃,我的这个梦将一直做下去。”张义坚定地说。


 

刘凌鹰:再苦再难也要坚持

点击查看原图

     采访刘凌鹰,是在他的家中进行的。虽然房子已经买了好几年,但里面家具却少得可怜,多的是大大小小的石头。一块普普通通的石头,通过刘凌鹰的描画,就变成了不可多得的艺术品。
    2004年,刘凌鹰从内师大美术学院油画系毕业后,家境不错的他没有像大多数人一样选择到单位上班,而是和女友史淑珍南下深圳创业,在一家动漫公司担任美术监督。动画对画面质量要求很高,每一张背景图都要求画得十分精细。“现在之所以能在石头上画得那么细腻,也是那时在深圳打下的功底。”刘凌鹰说。在一次展览上,他发现了一位台湾艺术家的石头印画。这一下子激发了他的创作灵感,开始尝试在石头上作画。
    在动漫公司,长期高强度的工作压力和逐渐黯淡的上升空间让刘凌鹰和石淑珍深感力不从心,而儿子的降生更加坚定了他们回家乡创业的决心。2009年,他们回到乌海。在家人看来,既然回到乌海,就应该找一份稳定的工作,虽然挣钱不多但一家人至少过得踏实。“说实话,我很害怕那种固定模式的生活,我本身就是搞创作的,如果思维都被束缚了,那就像失去灵魂一样。再说,画惯了画,这笔怎么都放不下,还是想从事跟绘画有关的行业。”刘凌鹰说。他的想法得到了爱人史淑珍的支持。于是,刘凌鹰开始尝试着在石头上画画。
    刚开始,他的心里也没有底。这种新兴的事物会不会被受众认可、接纳,都是未知数。但是,这并没有影响刘凌鹰的创作热情,短短一个月之内他就创作出了很多让人爱不释手的作品。恰逢深圳的创意集市开幕,他们决定把作品寄给在深圳的姐姐,让姐姐帮忙卖,看看销路如何。这一试让小两口大吃一惊,有一天竟然卖了2000多元钱!这个消息大大地激发了刘凌鹰的创作热情。可创意集市每月一次,虽说销路很好但不能总麻烦姐姐代卖,产品销路就成了最大的问题。这时恰逢海勃湾奇石街开业,夫妇二人决定租一家店面专门销售手绘石头。这样,刘凌鹰也有了专门的工作室能安下心来搞创作。
    为了推销自己的作品,刘凌鹰注册“石趣部落”品牌,在淘宝网上开了网店,还与北京著名创意品牌“疯果”建立起合作关系。不过,现实却不那么尽如人意,店里生意冷淡,虽偶尔也有顾客喜欢,可一问价格都嫌贵,销量惨淡。两年下来,店里几乎没挣到钱。加之今年店铺房租上涨,小两口不得不撤店。
    “其实每一块石头都是独一无二的,即使图案可以复制,可石头也找不到了啊。为什么就没有人认可它的价值?这条路到底该不该坚持?”刘凌鹰很无奈。可生活还得继续,他不得不出去干点零工补贴家用。偶尔给婚礼照照相,出去做个美工,只要能挣钱他都接。可是活儿接多了心境也乱了,很难再静下心来好好创作。看到丈夫的彷徨无奈,妻子史淑珍更是说不出的难受。为了帮丈夫分担,史淑珍不得不放弃了自己画画的爱好,在盈泽元商厦开服装店维持一家人的生计。可即使这么不容易,史淑珍仍坚定地守护着丈夫的梦想:“他真的特别有才华,能把一根直线画得像头发丝一样细。每次我出去时还是一块石头,可等我回来就已变成了一个特别可爱的小动物,每次总能带给我不一样的惊喜。”
    “这是我的梦想,既然选择了这条路,再难也要坚持下去!”刘凌鹰坚定的眼神中透露着坚毅的光芒。

 

 

谭萍:艺术让我坚强面对生命

点击查看原图

     在这次民间手工艺术品展销会上,一幅名叫《红楼群芳图》的大型十字绣作品吸引了记者的眼球。作品中的12个人物,其动作、表情都十分形象逼真。这幅作品出自一位双腿残疾的妇女之手,她叫谭萍,今年50岁,家住海勃湾新华西办事处盛世社区。
    谭萍原本是工商银行的一名职工。1986年,一场意外的车祸让当时才25岁的谭萍再也站不起来了。虽然此后的7年间,谭萍和家人四处求医,但得到的答案都是她这一辈子将与轮椅为伴。无奈之下,她离开了心爱的工作岗位,提前办理了病退。“30多岁就坐在家里,我不仅要忍受病痛的折磨,还得忍受孤独的煎熬。”谭萍对记者说。由于不方便出门,她每天做完家务就在家看电视。时间长了,她觉得如果这样下去就成废人了,总得找点事干。谭萍从小就爱画画,平常也喜欢在门帘、台布等物品上绣制花草,于是,她开始给毛衣编织店织毛衣,一方面可以打发时间,另一方面还可以补贴家用。闲来无事,她自己设计画样,用织毛衣剩下的毛线绣制壁挂。渐渐地,她从中找到了乐趣,并乐此不疲。
    市场上出现十字绣后,谭萍也一针一线地绣起来。每天除了做家务,她把其余时间都用在了绣制十字绣上,几乎达到痴迷的地步。许多朋友担心谭萍的身体受不了,劝她别绣了,而谭萍却说,她对十字绣太喜欢了,天天绣十字绣已经让她忘记了病痛。报纸上、电脑中,只要看到好看的图,谭萍都要画下来,并将这些画变成十字绣作品。在谭萍家中,有一幅北京奥运会主题的平针绣作品,绣布上的5个福娃活灵活现。这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期间,谭萍利用一个多月时间绣制出来的。2010年,谭萍无意中看到有人画了一幅《红楼群芳图》,就有了将这幅画变成十字绣作品的想法。于是,谭萍按照尺寸打格、划线,开始创作,并对画中几位人物的表情进行了修改。经过一年的绣制,一幅2.48米长、0.96米高的大型十字绣作品面世。见到作品的人都说,十字绣人人都能绣,但把十字绣绣成这么好的还不多。
    多年绣制十字绣,让谭萍对生活有了许多感悟。谭萍说:“残疾人最怕的就是没有事情做,失去自信。我从十字绣中找到了乐趣,也实现了人生价值,而且得到了社会的认可。作为残疾人,一定要‘残而不废’,才能得到社会的尊重。”

最新评论

2012-4-23 11:37
莪叫_不温柔
˿1 Ķ1504 ظ0

Ķ

ƼƵ

а

ר